黑松配可ㄌㄜ

For Every Business

徐剛:楊柳找九宮格見證東風過曉園–文史–中國作家網

徐剛:楊柳找九宮格見證東風過曉園–文史–中國作家網

https://epaper.gmw.cn/gmrb/images/2024-01/05/15/res1503_attpic_brief.jpg

袁曉園寄贈的賀卡

https://epaper.gmw.cn/gmrb/images/2024-01/05/15/res1507_attpic_brief.jpg

袁曉園寄贈的賀卡

  我熟悉袁曉園師長教師,是在1982年秋,她從北京飯館打來德律風,邀我略坐。當時我不知袁曉園是多麼人物,便請示師父袁鷹。師父告知我,她的四妹是《新兒女好漢傳》的作者袁靜,三妹的女兒是瓊瑤。這一切均不主要,袁曉園師長教師自己就是一個傳奇:她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女稅務官、第一個女交際官,且精曉國粹,詩詞均有佳作。袁鷹囑我:“多聽、多征求她對國粹的看法,請她為《年夜地》賜稿。”

  當我懷著有點恐懼和洽奇的心境走進袁師長教師的客堂時,目睹的是一位白發蒼蒼、著白色綢緞上裝、滿面笑臉的白叟。她一邊為我沏茶一邊說:“我們是鄰人。”這一句話讓我馬上輕松了良多。那時家教國民日報社在王府井,離北京飯館只一箭之遠。“仍是近鄰。”袁師長教師又說,“近親不如近鄰吶!”

  和袁師長教師絕對而飲時,我先傳達了袁鷹的問候。她說:“我是袁鷹的老讀者,我也常讀《年夜地》副刊,能覺得一種新的時期氣味,也有國粹意蘊,我盼望能讀到更多美文。”

  茶過三巡,我們喝起了咖啡。她說:“對于流浪海內的中國人來說,咖啡是由芬芳包裝的甜蜜,是離鄉背井者的心語。我是喝‘中國樹葉’——本國人對中國茶的統稱——長年夜的。從小就見父親陪主人品茗,年齡時龍井、旗槍,秋冬時普洱茶、年夜紅袍,我總會湊熱烈喝一杯。一朝一夕,就成為記憶的滋味,心噴鼻一縷。咖啡,尤其是意年夜利咖啡芬芳濃烈,然進口而不克不及進心。此刻茶葉、咖啡并舉,也算是中西文明聯合吧?”說完,師長教師笑著,笑得無邪而優雅。

  袁師長教師本籍常州,曾祖父袁績懋為道光二十七年一甲進士第二名,祖父袁學昌任湖南提法使,其父袁勵恒是路況銀行的開辦者之一,叔父袁勵準官至翰林,為宣統帝師。她是家中長女,從小背叛,18歲時恰逢五四活動迸發,便對怙恃說:“你們‘關’了我18年,此刻可以讓我出門了嗎?”怙恃了解“關”不住這個固執、率性的女兒,便放她孤身一人獨闖上海灘往了。這一走,就開端了她奇特而壯麗、艱苦而流浪的人生——用袁師長教師的話說,是“我看見世界了,找到地盤了,找到本身了,我想成為一粒種子”。

  三天后袁鷹請袁曉園吃飯,在王府井年夜街東安市場二樓的淮揚菜館。獅子頭上桌,淺嘗,師長教師笑容可掬:“乖乖隆地咚舞蹈場地,隧道故鄉味!”這一聲“乖乖隆地咚”,引來鄰桌主人的注視。看著這位衣飾輝煌光耀、略施淡妝的白發老太太,有評論輕聲傳出:“大師閨秀。”“格格出生。”“江北人。”……師長教師笑著輕聲說:“只要江北人是對的。”袁鷹是淮安人,兩人攀起了老鄉。飯后又要了龍井茶飲,盡興而回。我送袁師長教師到北京飯館,師長教師告我不久后她要南下,若有空行前小聚,她想請我們吃四川館子。回到報社,袁鷹要我記得預訂四川飯館,并知會袁曉園師長教師。

  四川飯館承載著近代北京的汗青記憶,是幾多舊事煙消云散時可視的一個細節。我們在四川飯館落座,袁師長教師對四川飯館的來歷逐一道來,儼然一個從胡同里出來的“老北京”:它是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諴親王之后溥霱的宅邸,平易近國時代金城銀行司理周作平易近購為居所;1959年10月1日,四川飯館在這里倒閉,店名由周恩來總理親定,匾額為郭沫若題寫;廚師長叫陳松如,毛主席曾三次請他到中南海做菜;周總理不嗜辣,私密空間愛吃店里的“開水白菜”;四川飯館是鄧小平常常宴宴客人的處所……我是劉姥姥進年夜不雅園,茫然不知,袁鷹也覺得驚奇:“您幾十年身在國外,我幾十年住在北京,真是自慚形穢了。”袁曉園說:“我天天讀大批的中文報刊,除了對漢字情有獨鐘外,也愛好美食。在美國聽伴侶說四川飯館有一道菜‘湯汁澆鍋巴’,鍋巴脆而鮮,很好吃,我就測驗考試著煮米飯做鍋巴。家里有各類各樣的不銹鋼飯鍋,可以把米飯燒煳,卻做不出鍋巴來。”三小我都笑了起來。吃到四川飯館酸甜酥脆的鍋巴,袁曉園叫好,把廚師也引來了。廚師告知她:“袁師長教師,只要鐵鍋才幹燒出鍋巴。”師長教師說:“我要背口鐵鍋回美國。”兩次吃飯,都是袁鷹宴客,他不讓袁師長教師付賬,惡作劇說:“這家店不收美元。”

  自此一別,便到了1982年年末。我收到了袁曉園師長教師寄來的第一張拜年卡,正面是燙金年夜字“新年好”,右下角是一方“愿為國民吐盡絲”的篆刻印章,封二是“徐剛同道年禧”“袁曉園慶祝 八三年除夕”,封三是豎行小字“錄八年夜隱士詞語”,橫書“康而壽”,款識小楷“春蠶室”,鈐印“吐絲園”,末頁是師長教師手書的詩兩首,題名為“袁曉園作于京邸 一九八二年事暮”。

  料想,師長教師那時已在北京購買宅邸,不然何來“京邸”?

  袁曉園師長教師似乎特殊愛好北京的春天。1984年4月,我陪師長教師在中猴子園看花展后,在來今雨軒略坐。她說:“只需不是風沙天,你在北京逛逛,年夜街冷巷都有迎春。有的是年夜片,有的是三兩枝,吐蕊在灰色四合院墻的一處墻角。迎春的吐蕊與開放,也許只一夜之隔。詩人說等候是美妙的,迎春花噴鼻無須等候,或許不會讓人久等。”她問我:“你熟習來今雨軒嗎?”我說:“艾青師長教師及夫人高瑛訪美回國,我曾邀約與艾青交好的文友韓作榮、鄭曉鋼等,在來今雨軒設席接待。別的,讀《飲冰室合集》了解,康無為在青島故世后,梁啟超集京城一眾名人,披麻戴孝于來今雨軒憑吊。”師長教師稍作尋思,說:“梁任公和艾青,都是我平生崇拜的名人。年青時就崇拜戊戌六正人和康梁,《少年中國說》是我心中的軍號。因我一意要往上海、往法國,父親就說:‘你是決計要棄怙恃而向往康梁了,你往吧!’現在想起怙恃,也無愧疚。那時,母親掩面,父親含著淚給我數銀圓,預備川資。”她又說,艾青的《我愛這地盤》,是她在海內漫長的歲月里經常朗讀的詩。于是相約,兩天后往造訪艾青。

  1984年,我收到了袁師長教師的第二張賀卡,賀卡上的墨跡是袁曉園的四首詩詞。師長教師的詩詞有古神韻而不泥古,語句樸實清雅易讀易懂,此中又不乏斟酌、宏構。如《春風第一枝·開辟國際友情林獻禮》中的“萬木輕披綠葉”句,一個“輕”字,便寫盡了春天到來時的潤物無聲——悄悄的足音,悄悄吹過的輕風,悄悄地長出新葉,悄悄地披上綠色。由於“輕”而有美,有愛,有動感,有文質。輕乎?重乎?

  1985年袁曉園師長教師回國假寓,其間有個小插曲。她前去美國駐華年夜使館,用尺度的英語訊問該若何打點廢棄美國國籍的手續。招待她的文明參贊一臉驚奇:“袁密斯,我沒有聽錯吧?”

  “沒有!我要廢棄美國籍參加中國籍,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余生為中國辦事。”

  “你可以再想想。”

  “我想了幾十年了。”

  袁師長教師回國假寓后,高興地說:“我不只有中國心,我仍是有中國戶籍的中國人,人生至此美滿!”

  她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漢字研討會會長。她曾在結合國任秘書、翻譯,為中華傳統文明的胸無點墨而驕傲,她告知我:“只要對漢字心胸敬畏,對中國古文明心胸感謝地往進修、鉆研,由字而詞,而句,而文,才幹做好詩人,寫好文章。”袁曉園師長教師對漢字拉丁化有憂慮,不主意一味尋求所謂的“國際化”。她說:“一國一族之文字,與一國一族之汗青、地輿、風俗相干聯,中國5000年文明與中國漢字命運與共。漢字不泯,家國不亡。漢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質的,是傳統文明的魂靈。漢字是最美的,漢字的美是吾族幾千年風雨跋涉的磨礪之美。滅我家國,從滅我文字起!”她曾提出“袁氏拼音計劃”,影響了中國漢字學界并獲得了周恩來總理的支撐。袁師長教師回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北京國際漢字研討會,旗下有《漢字文明》雜志,趙樸初師長教師題寫刊名。

  在1985年的新年賀卡上,袁師長教教學師手書五首詩歌,其一是《回國假寓榮任全國政協委員激動而賦此》:

  韶華虛擲恨難追,久滯他邦今得回。

  萬里漫空清似水,檐前小燕學鵬飛。

  后來,我因任務調動,與袁師長教師掉往了聯絡接觸。經常回憶師長教師的風度及拜年卡上的細節:她的齋號名為“春蠶室”,她的常用簽名為“冷塘”“吐絲園主人”“春蠶室主”“蓮心居士”“蘭陵袁曉園”,她的座右銘是“愿為國民吐盡絲”。小聚時,袁師長教師還一時髦起和我對過聯語。她出上聯“雨瑜伽教室雪浪跡回人”,我對以“楊柳東風曉園”。還有一次她甩出一詞“不周山”,我情急之下無法以“袁曉園”對之。袁師長教師拊掌笑曰:“意附近也。”

  2003年11月17日,袁師長教師安詳謝世,享年103歲。

  這些年里,她穿戴紅衣服、笑臉可掬、風采翩翩、侃侃而談的抽像,不時在我的腦海中閃現。

  2023年事暮,年夜雪時節,翻檢舊物時,袁師長教師的幾張賀卡赫然呈現于面前,墨跡淋漓,溫情涌動。前一天夜里風聲咆哮,吹落了年夜樹小樹上所剩無多的葉子,冬之訊息也,而春的氣味也愈來愈近了。前行,不遠處便將是楊柳依依、迎春撒金、玉蘭開放的初春。是夜,瞻仰夜空,問星河:“我有賀卡,投向何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