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詞:張仃 丁聰 文人來往
張仃和丁聰都是著名的畫家。也許名字中都帶“丁”字,也許年紀、個頭相仿,也許都畫漫畫,美術界外的人有時難免將他們搞混,認為“小丁”便是“張仃”。但是,他們確切是兩小我,並且是好伴侶。
分歧的經過的事況、機會及才秉,培養張仃和丁聰分歧的藝術軌跡,而傷時感事,據仁游藝,倒是他們一以貫之的配合的尋求。應該說,氛圍寬松的暮年才是兩位畫家真正的黃金時期:張仃在畫完揭批“四人幫”的漫畫《立此存照》(1976-1977)組畫之后,金盆洗手,離別漫畫,從此收視反聽,開辟出焦墨山川新境界;丁聰則不忘初心,重拾漫畫,在昔時《實際圖》《景象圖》的基本上再動身,以靈敏深奧的目光,溫潤而雋永的線條,譏諷鞭撻實際生涯中的各種丑陋、不公、愚蠢與謬妄,成為新時期名副實在的“啄木鳥”……
張仃和丁聰出道都很早,性情氣質和人生經過的事況倒是很不雷同。張仃是西南亡命少年,蹲過公民黨的牢獄,窮困潦倒,狂放不羈。丁聰則誕生名門看族,父親丁悚是上世紀20年月滬上有名的漫畫家、美術教導家,中國第一塊“漫畫協會”的牌子就掛在他家門口,丁家的客堂,經常名家云集,含珠吐玉。受周遭的狀況的陶冶和本身對藝術的癡迷,丁聰少年失意,并且文質彬彬。
盡管這般,他們跪拜統一個藝術年夜神——張光宇。張光宇像一塊磁鐵,從分歧的標的目的將他們吸引,甚至連他們的訂交,都與這種吸引有關。兩位畫家于1940年冬在山城重慶相遇。據張仃暮年撰文回想:“1940年,我和胡考從延安到重慶,我倆預備借助張光宇的社會關系出本1對1教學雜志《新美術》,來先容束縛區的美術。那時張光宇和丁聰在重慶中國片子制片廠任務。在等候出畫報的一個多月時光里,我們常常一路往中蘇友愛協會畫素描。這里我要說一條他漫畫的毛病,我以為小丁的漫畫太重視素描的關系了。這是我和小丁第一次會晤,不久‘皖南事情’迸發,胡考到了噴鼻港,我又回到延安。”(《不畫句號的小丁》)
年青時的私密空間張仃(左二)、丁聰(左三)與友人,中國片子制片廠內景拍攝地
一張口角老照片,足以證實這“第一次會晤”的舒服。佈景應是中國片子制片廠的內景拍攝地,景不雅荒率奇怪,好像一張東方古代戲劇的舞臺照。五位藝術家個個神志自如,衣冠楚楚。特偉、丁聰、胡瑜伽教室考為一組,或凝思站立,或垂頭尋思,張光宇手持司的克側立邊上,身材微前傾,風采翩翩,視野與丁聰正好絕對,兩人似乎在扳談什么。只要張仃,叉開雙腿,雙手撫膝坐在地上,展露牙齒,暢懷年夜笑,眼睛瞇成一條縫……
這張照片可以讓人發生豐盛的聯想:即便是在內憂內亂,黨爭繚亂的艱巨時世,藝術家憑仗無邪的與赤子之心,照樣可以浪漫,可以摩登。實在,張仃千里迢迢由延安離開重慶,除了預計與張光宇一路開辦《新美術》雜志,還還有原委,與張仃此前(1939年1月至1940交流年5月)在延安魯藝美術系任教時,因藝術不雅念異端而排擠終極被下崗的經過的事況有關,這里暫且不表。至于在這“一個多月時光里”,張仃與丁聰有些什么接觸,產生過什么故事,張仃本身無記敘,《丁聰年譜》(西泠印社出書社2019年出書)更是不見蹤跡,而第三方的證詞,至今闕如。筆者于是不得不作如許的推想:由于性格氣質的差別,盡管小周遭的狀況寬松,其樂融融,張仃與丁聰并沒有發生特別的精力感應與“心有靈犀”的默契,留下可圈可點的軼事。由此,令人聯想張仃與詩人徐遲(也是張光宇重慶之行的一員)連日今夜長談、興意盎然的場情(拜見徐遲回想錄《我的文先生涯》中的相干記敘)。——比擬之下,詩人徐遲家教與張仃似乎加倍“投緣”。
丁聰自畫像
丁聰《東江百日雜憶》之二 1987年 (深圳美術館躲)
暮年丁聰如許議論張仃早年的漫畫:“我很信服他。由於無論我們如何——我是生在上海的,一向長在上海——我們畫的那種漫畫都是輕飄飄的,沒有分量。他抗戰迸發就跳出來,他也真是畫是好,又重又厚,學是學不來的。后來我一想,沒措施,他是西南的真正深受侵犯搾取的人。他有一種情感,你沒有,怎么畫得出來?”——這番即興的評價雖籠統,並且有點盡對,卻明白道出丁聰與張仃的藝術作風的差別(“輕飄”與“重厚”),和地區風土養成的文明性情的差別(“上海”與“西南”)。恰是這兩種差別,形成張仃與丁聰分歧的藝術本性與審美興趣。這是無可若何的工作。
實在,前述張仃回想中一句坦白的批駁,已波折流露個中新聞:“我以為小丁的漫畫太重視素描的關系了”。對比丁聰那時的漫畫作品(如1939年頒發的控告日寇的《流亡》),給人“公然這般”之感。究其緣由,本來丁聰自小學畫全憑小我喜好,沒有受過洋畫學院式的練習,長年夜后發明畫畫不是一件簡略不難的工作,為免受正統畫家的“不會畫畫”之譏,在素描高低過很年夜工夫。但是,素描功力也是兩面刃,既可以給畫作帶來繪聲繪色的真正的感,也可以約束畫家的想象力。詳細到漫畫這種畫種,后果更嚴重,由於漫畫的藝術特征和看家盡活就是變形與夸張,一旦“太重視素描關系”,就會減弱這種藝術特征,處處遭到明暗、透視法例的掣肘,妨害畫家的視覺想象力與翰墨線條的不受拘束生發。正如張仃所論:“夸張和變形是漫畫的兩件寶貝;有了這兩件寶貝,漫畫便一身是膽;假如撤消,就等于解除武裝,漫畫就只剩下了‘畫’。”(見張仃《漫畫與雜文》)。好在丁聰很快悟到這一點,努力解救,盡力衝破“素描關系”的約束,在“素描”與“變形夸張”之間找到一種均衡,到1940年月中期,創作出《景象圖》《實際圖》等傳世之作,構成丁聰特有的漫畫作風……
張仃自寫像
張仃與丁聰再會一次相會,已是除舊更新之時。來自延安的中共首席藝術design師張仃成了中心美院的傳授,任適用美術系任主任;有名漫畫家、資深報刊編纂小丁,經廖承志推舉,在新中國對外宣揚畫報《國民中國》任副主編兼編纂部主任。(值得一提的是,《國民中國》的前身是《西南畫報》,而張仃剛好是《西南畫報》的開辦者,1946至1949年任主編)這是一個衝動人心、佈滿盼望的時期,也是兩位畫家會晤較為頻仍的時代。張仃的很多作品,登在丁聰主編的《國民中國》上。
經過的事況過那幾年意氣風發、興高采烈的幸福時間,狂風雨忽然來臨。在那場風云幻化的活動中,丁聰被劃為“左派”,發配北年夜荒,張仃卻鬼使神差,升任中心工藝美院第一副院長。他們之間的間隔一會兒拉年夜了。又過七八年,更年夜的狂風雨洶涌而至,此次張仃首當其沖,煉獄的炎火,使他一夜白頭……
1957年之后的整整二十年,張仃與丁聰簡直欠亨音問,他們似乎彼此遺忘了。但是,不泯的知己,對藝術的摯愛和劫后余生的感悟,使他們的魂靈于有形中彼此接近,一切盡在不言之中。1978年頭張仃復出,中心工藝美院百廢待興,當即向丁聰收回約請,請他輔助編中心工藝美院的校刊《裝潢》雜志,引領年青的后輩,而此時丁聰尚未取得平反,仍在中國美術館打雜。
張仃漫像,丁聰畫
分歧的經過的事況、機會及才秉,培養張仃和丁聰分歧的藝術軌跡,而傷時感事,據仁游藝,倒是他們一以貫之的配合的尋求。應該說,氛圍寬松的暮年才是兩位畫家真正的黃金時期:張仃在畫完揭批“四人幫”的漫畫《立此存照》(1976-1977)組畫之后,金盆洗手,離別漫畫,從此收視反聽,以枯焦厚重的翰墨揮寫顏色斑斕的年夜千世界,開釋心坎的焦炙與豪情,營建渾樸華滋的藝術世界,開辟出焦墨山川新境界;丁聰則不忘初心,重拾漫畫,在昔時《實際圖》《景象圖》的基本上再動身,以靈敏深奧的目光,溫潤而雋永的線條,譏諷鞭撻實際生涯中的各種丑陋、不公、愚蠢與謬妄,成為新時期名副實在的“啄木鳥”……
暮年的張仃
1996年,丁聰八十誕辰之際,應《光亮日報》之約,張仃撰寫《不畫句號的小丁》(《光亮日報》1996年9月7日),文章追想往昔,闡述丁聰的漫畫藝術,高度評價他40年月的代表作《景象圖》與《實際圖》,以為與將兆和的《流平易近圖》具有異樣的藝術價值和實際意義,并對他暮年“不畫句號”的藝術摸索精力與人生立場表現由衷的贊賞。
2008年,筆者為紫禁城出書社編《大師談張仃》,此時張仃91歲,丁聰92歲。筆者請托灰娃(張仃夫人)向丁聰師長教師索文,但是師長教師疾病纏身,已不克不及執筆。最后經由過程德律風,灰娃記下丁聰對張仃的考語:“張仃是個年夜大好人,很正直,畫也畫得好。明天,像他如許有知己,有年夜才干的藝術家,不克不及說沒有,但也未幾少見了。”
這顯然不是便宜的彼此吹噓,而歷盡滄桑、閱盡人世后的花言巧語。他們是正人之交。
丁聰生于1916年,逝于2009年,享年93歲。張仃生于1917年,逝于是2010年。享年也93歲。
2023年3月10日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研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