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與沈祖棻是一對名符實在的同命鴛鴦,1937年他們在日寇侵華時逃離南京,達到屯溪后促成婚。其后避亂西奔,先后至長沙、益陽、樂山、成都等地,流浪掉所,別多會少。抗克服利后,二人接踵離開武漢,程千帆從此在武年夜任教,沈祖棻則先是數度往上海治病,后又在江蘇師院、南京師院任教,二人還是別多會少。直到1956年秋,沈祖棻才調進武年夜,夫妻成為同事。但次年程千帆即被打成左派,不久被發配到農場休息改革。從1969年冬到1976年夏的數年間,程千帆一向在離武漢幾百里遠的沙洋農場勞改,偶然告假回家也必需準時返場。1975年春,沈祖棻作詩寄給程千帆說:“合巹蒼黃值亂離,經筵轉徙際明時。廿年分受流人謗,八口曾為巧婦炊。歷盡新婚垂老別,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良知雖堪許,同命鴛鴦自可悲。”重新婚至垂老,這對同命鴛鴦一直別多會少,第五句共享空間字面上嵌進杜詩篇名,內在的事務則滿是實錄,字字血淚。程、沈二人十分困難渡過了漫長的艱巨歲月,到了1975年頭,程千帆終于被摘往左派帽子。惋惜摘帽后依然不克不及回家,要把戶口遷回武漢艱苦重重。直到1977年4月程、沈前去南京聚會場地、上海訪友時,程千帆的戶口還沒最后辦好。是年6月27日,程、沈剛從上海前往武漢,還沒抵家,沈祖棻就在珞珈山下遭受車禍去世。程、沈兩人直到最后也未能完成共度暮年的幻想,沈祖棻的“歷盡新婚垂老別,未成白首碧山期”兩句詩,竟成詩讖!
沈祖棻去世一年以后,程千帆被南京年夜學匡亞明校長聘為傳授,從此開端了長達22年的暮年學術生活。程千帆暮年完成了三件年夜事:一是收拾沈祖棻的遺著,使沈祖棻用終生血汗寫成的《宋詞賞析》等書皆得公然出書,且遭到讀者的熱鬧接待。二是持續自己的學術研討,給學界留下長達700萬字的《程千帆選集》。三是培育出一支號稱“程門門生”的學術重生氣力,從而使南年夜現代文學學科重振雄風。對此,學術界、教導界交口贊譽,公認程千帆的最后22年可謂余霞滿天的暮年光輝。這一切,沈祖棻都沒有看到。絕對而言,沈祖棻的暮年極端寂寞。她在家庭命運行將枯木逢春、全部國度行將撥亂歸正的要害時辰忽然往世,離世后連悲悼會都沒開就草草埋葬,這是“才女命薄”最確實的例證,眾人對此莫不扼腕嘆息。但是我以為實在沈祖棻也完成了暮年光輝,那就是她在性命最后五年里的詩歌創作。
沈祖棻是一位詩詞兼擅的才女,令人驚奇的是,她的寫詩年代與寫詞年代簡直是截然離開的。據統計,沈祖棻平生作詞615首,此中的611首皆作于1932年到1949年之間。沈祖棻平生作詩488首,此中的419首舞蹈教室皆作于1972年到1977年之間。尤其是1974、1975、1976三年,每年作詩多達94首、116首和110首,竟呈迸發狀況。正如程千帆在《沈祖棻小傳》中所說:“1972年以后,她突然拈起多年不消的筆,寫起舊詩來,為本身和親朋在十年大難中的生涯和心靈留下了一點真正的而活潑的記載。”沈祖棻的暮年詩作,是一位仁慈純真又多愁善感的老教員的凄苦生涯的實錄,其詩體則以五七言格律詩為主,只要《早早詩》是長達184句的五言古詩。“早早”是沈祖棻的外孫女,全詩內在的事務皆繚繞著“早早”這個小童睜開,詩人也借用小童聲口自稱“家家”(湖北人對外婆的稱號)。詩人自嘲說:“兒勿學家家,能幹性復癡。詞賦工何益,老邁徒傷悲。”又吩咐早早說:“兒生逢亂世,豈休學章句。……但走金光道,勿攀青云梯!”對此,沈祖棻之女程麗則剖析說:“祖棻作為‘家家’活著時,‘左’傾道路的持久泛濫,‘文明反動’的十年推翻,她真是很難猜想常識分子何時有出頭之日。她在詩中開頭部門描寫的是,一個才幹橫溢的高等常識分子對后代前途盡看之后的等待,讀之令人心碎。”誠哉斯言!《早聚會場地早詩》是沈祖棻暮年最為嘔心瀝血的詩歌精品,是《涉江詩》中的壓卷之作。日后張充和致信程千帆說:“充和最愛其詩中之《早早詩》,每逢人必讀,此亦口語詩也,非年夜手筆,何能這般? 是心中流出而不是做出。人人可感觸感染,而人人都寫不出。”
早在狼煙遍地的1940年,沈祖棻在寫給恩師汪辟疆、汪旭初的信中宣稱:“設人與詞稿分在二地,而二處必有一處遭劫,則寧愿人亡乎? 詞亡乎?初猶不克不及決,繼則決然愿人亡而詞留也!”沈祖棻暮年固然沒有面對人亡仍是詩亡的兩難選擇,但她掉臂老病交集不舍日夜地寫詩,表現出對性命價值的最終尋求。包含《早早詩》在內的一部《涉江詩》,其輝煌成績使沈祖棻性命中的最后五年余霞滿天。程千帆用學術成績完成了暮年光輝,沈祖棻則用創功課績完成了暮年光輝,這對同命鴛鴦真是名符實在的“文章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