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三袁之袁宏道,典範的非典範。
說他是陶潛吧,他是范進;說他是名流吧,他又是權要;說他是閑官吧,他又是能吏;說他是儒家吧,他又是道家;說他是常識分子吧,他又當山野鄉人;說他是樂天的李白吧,他又是苦吟的杜甫;說他是靜愛僧的王維吧,他又是閑不住腳的徐霞客。
沒當官想當官,當了官想丟官;沒當蓬菖人想降生,當了蓬菖人想進世;搞到后來,袁宏道本身都說不清本身:“是官不垂紳,是農不秉耒。是儒不吾伊,是隱不蒿萊。是貴著荷芰,是賤宛冠佩。是靜非杜門,是講非教導。是釋長鬢須,是仙擁眉黛。”
袁宏道把人分四類:“有玩世,有降生,有諧世,有適世”。本身是哪類?“獨佔適世一種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認為禪也,戒行缺乏;認為儒,口不道堯、舜、周、孔之學,身不可羞惡推讓之事,于業不擅一能,于世不勝一務,最全國不緊要人。雖于世無所忤違,而聖人正人則斥之生怕不遠矣。弟最喜此一種人,認為自適之極,心竊慕之。”
適世之人不成恨,很心愛。
姑蘇來了位“升米公務”
《舞蹈場地明史》是這么先容他的:“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時稱‘三袁’。宗道,字伯修。萬歷十四年會試第一。授庶吉人,進編修,卒官右庶子。泰昌時,追錄光宗講官,贈禮部右侍郎。”
鄉試、殿試不是第一,袁宏道會試第一,中過狀元。他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之后赴京會試,名列前茅;落選不落志,改年再來,打了一個翻身仗,一舉沖天,沖上會試狀元。袁公先前性格無甚奇處,走的也是學而優則仕的西嶽一條道。萬歷二十年(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并沒頓時授職,有三年時光,在老家詩酒唱和,遊蕩悠游。在這段時光,他貌似還招生課徒,開“高考補習班”,賺些碎銀子外快,教員二十多歲,先生三十四十五六十歲都有,社友年三十以下者“奉其束縛,不敢犯”,三十以上者,能夠偶犯其束縛了。
三年后,袁宏道赴京就職,何如被放到處所往錘煉。外任處所蠻好,上有地獄,下有蘇杭,往了姑蘇上面的吳縣為令,這處所多好啊:“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船航。云埋虎寺山躲色,月耀娃宮水放光。”
明之姑蘇,素稱難治。姑蘇這地,曾是海瑞的滑鐵盧。工作多,牴觸多,爭訟多,海瑞來此地,立志欲為圣明除弊事,最后搞得灰頭土臉,被劾退休。袁宏道來姑蘇,前前后后不到兩年,竟把這里管理得層次分明,百興更興,堅持了經濟好局勢外,更政通人和,“中郎治小樹屋吳嚴正,令行制止,摘發如神。”他平易近本思惟果斷,江南為明朝糧倉,產糧多,錢糧也重,袁公就任,鼎力改造,輕徭薄賦,簡化手續,剷除錢糧中的腐朽景象,把那些靠糧吃糧的官油子以及提袋子的中介所有的肅清,民氣是以蔓延,昔時訴訟最多、任務最煩的征糧征稅,袁公將其關系理得很順,甚至不消仕宦往催糧,“縣前酒家皆他徙,征租不督而至。”袁公征稅除弊,被朝廷定名為吳縣經歷,各地推行,宰相申時行年夜會小會高贊:“二百年來,無此令矣。”
袁宏道有一個綽號,叫“升米公務”。意思有二:一是“獄訟得手即判”,說的是他摘發如神,蒼生案子遞下去,把被告原告訴訟狀全看一兩遍,可以敏捷判定長短是曲,公正公平賜與判決,原原告都無貳言,“公機神朗徹,遇一切物態,如鏡取影,即巧幻莫如吳,而終不得遁,故飾詞恒片語而折。”二是制訂了“頓時辦”軌制,簡化法式,打消政事腸阻塞,蒼生來衙門處事,往往是一頓飯功夫,就曾經辦畢,盡不會部分跑百遍,章子蓋一年。快字訣,不只是行政效力,更是廉政軌制,一件事頓時就辦了,官人來索賄訛詐,都沒機遇。
袁宏道在吳縣行政缺乏兩年,“公為令清次骨,才靈敏甚,一縣年夜治。”
上頭也頷首,蒼生也頷首,把軌制定好了,把任務擺清了,一切都走上正軌,傳說中的垂拱而治,煞幾釀成實際了,“私牘沒灰塵內數寸,不啟。無事閉門唸書。”
沒搞懂,袁宏道仕進正在妙處,卻要掛冠而往。他的來由是:
一,家中來信說祖母詹姑生病。詹姑不是袁公親祖母,他母親過世早,他是詹姑帶年夜的,袁公連上兩篇《陳情表》,下面一次都不批,袁公對祖母有情感確是真,但看后面行狀,這個來家教由仍是不太成立。
二,他說本身病了,是年夜病,不是小病,批了假,病才有治,不批假,病就沒治。這個來由聽上往挺充足,但從后來行狀看,也是不靠譜。
告退信編成了小冊子
袁宏道抵逝世要去官,緣由只要一個字:苦。他一見伴侶,眼淚汪汪,三言兩語,嘮絮聒叨,說在宦海吃了很多多少苦:
“弟作令備極丑態,不成名狀。年夜約趕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治錢谷則倉白叟,諭蒼生則保山婆。一日之間,百熱百冷,乍陰乍陽,人世惡趣,令一身嘗盡矣。苦哉。毒哉。”(《與丘長孺書》)
“作吳令,無復人理,幾不知有昏朝冷暑矣。何也?錢谷不可僂指算,情面茫如風影,過客積如蚊蟲,官長尊如閹老。以故七尺之軀,疲于奔命。”(《致沈存肅博士》)
“吳令甚苦我,苦瘦,苦忙,苦膝欲穿,腰欲斷,項欲落。嗟乎,中郎一行作令,高雅都盡。人苦令邪?抑令苦人邪?”(《致安福知縣楊廷筠》)
“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千萬倍,直牛馬不若矣。何也?上官如云,過客如雨,簿書如山,錢谷如海,旦夕趨承檢核尚恐不及。苦哉。苦哉。”(《致沈廣乘書》)
“一進吳縣,如鳥之在籠,羽翼皆膠,動轉不得,乃至郁極悲傷,致此惡病。大略病因于抑,抑因于官,官不往,病必不痊。”(《致朱一龍司里》)
袁宏道甚至把宦海比作了天堂,他跟老伴侶羅隱南還真是這么說的:“在官一日,一日活天堂也。”
得了廉價還賣乖,那是矯情,袁宏道所訴之苦,不克不及說完整是矯情,也算實情。他是真不想要這廉價了。先是告假條,后是告退信,一封又一封,袁宏道本身掰指頭數了,他一共寫了七封告退陳述,收拾為一小冊,曰《往吳七牘》。
袁宏道等了半年還沒新聞,袁公租了幾輛車,把妻子孩子提早送到無錫安置,擺著一副隨時說走就走的架勢。不是想下海,不是想創業,不是想回家侍奉祖母,他究竟想干嗎呢?“弟已設定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遠纏外人矣。旦夕焚噴鼻,唯愿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師長教師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年夜朱紫,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牢記住之。”
告退信說,他往年八月就開端患病,一病半年,繾綣床榻,棺材板都做好了,看到告退信上那“批准”兩字,比吃靈丹妙藥後果還好,“乍脫宦網,如游鱗縱壑,倦鳥還山”。袁宏道對王瀛橋說:“病是苦事,以病往官,是極樂事。官是病因,苦為樂種。弟深自得此病,但恨害不早耳。”袁公得的是什么病?官病,往了官,就消了病灶。
“敗卻鐵網,跳進清冷佛土,快樂不成言,不成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無官公然一身輕,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初春,交代手續都沒辦完,袁宏道一溜煙跑了,直奔杭州,與一幫子友人嗨翻了——汪仲嘉,方劑公,陶周看陶周臣兩兄弟,還有虞長孺虞僧孺兩弟兄。浙江文人薈萃,名人魚貫,袁公與他們共游西湖,在靈隱寺品茗,在錢塘江不雅潮,“一月住西湖,一月住鑒湖,野人放浪丘壑”,西湖淡妝,西子濃抹,總那么適宜。
吃飽喝足,袁宏道與杭州諸君,揮手離別,與陶家兄弟相伴,趕赴越中懷古,山陰賞景,詩酒風騷,戀戀不捨,盤桓兩個來月;再赴安徽黃山,“百里黃山皆畫卷,更兼舊道萬松蔥”;此后折返杭州,從伴侶那里弄些川資,充充電,再往金陵,秦淮河畔時猶在,可見昔時十三釵;乘興而往,隨后騎鶴下揚州,打卡二十四橋明月夜,找到美女教吹簫處。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往無錫探望過一次妻子孩子,袁公不是在景點,就是在往景點的路上,“無一日不游,無一游不樂,無一刻不談,無一談不暢。不知眼耳口舌身意,何福一旦這般”。看了良多景,見了良多人,寫了良多帖:“所可幸者,過越,于亂文中識出徐渭,殆是我朝第一詩人;王(世貞)李(東陽)為之短氣。所可恨者,杭州假髻太闊,紹興搽粉太多,岳墳無十里朱樓,蘭亭一破敗亭子;袁中郎趣高而不喝酒,潘景升愛客而囊無一錢。其他浪游之趣,非筆所能描述,兄見帖自當會之。”
學得心閑似水閑
袁宏道對山川真有一份癡愛,只是這種李白式漫游,很燒錢。后來他在老家公安城南購得一塊地,三百多畝,造山造林,種柳樹種竹子,種蓮藕種芋頭,取名柳浪館,“長楊萬株,柏千本,湖百余畝,荷葉田田,與行藻相亂,樹下為團瓢、茶瓜、蓮藕,取給有余。”
袁宏道身心兩閑,甚是舒服,其《詠柳浪館》云:“鶴過幾次沉影往,僧來時復帶云還”;經常迎朋送友,還跟他們吹:“山中老樹千本,修篁萬竿,頗足自快:”伴侶手札問候,他告知伴侶莫惦念,一片冰心在柳浪館里,也在景致路上:“江西湖北勤交往,學得心閑似水閑。”
袁宏道回教學老家扶植柳浪館,實在是后話。告退吳令,遊蕩一年,游資耗盡,家里究竟還有妻子孩子,都指看著他要吃飯,年老袁宗道也訓他,不克不及只顧本身快樂,要有家庭義務感。袁宏道于是整理行裝,打包北上,當了順天府傳授,先后升任國子監助教、禮部制儀主事,不消征糧課稅,也不消升堂審案,這些職務都是閑差,心境很是愉快,“教官職甚易稱,與弟拙懶最宜,每月旦看,向年夜京兆一揖,即稱煩劇事。”一個月往上一天班,一個班只用作一個揖,還感到劇煩?袁公將此稱之為“吏隱”,“教官比知縣,究竟心閑無事,明倫堂上不成謂非避世之地也。”
袁宏道不是只吃閑飯,仍是干事的。他曾掌管掣簽選官職事,相當于人事干部。有個老吏,操縱銓政,就是擔任給官員寫考評,一字不止令嬡,少說也是萬金。老吏高低其手,忠奸倒置,賢愚亂判,袁宏道見了,公理心勃發,一舉將其拿下。他還整章建制,上疏制訂年關考察百官法,下屬采納,立為定章,公佈實行。
昔時寧逝世要去官,“自今以后,守定丘壑,切斷區緣,永不小草人世矣”,口血未乾,何故自圓“永”字?“既求退,又不安求退,放浪湖山,周流吳越,竟歲忘回,及計窮橐盡,無策可以糊口,則又奔忙風塵,請教學師長教師。其趨彌卑,其策彌下,不知那時厭官何意。”昔時發神經,裝聾交流作啞,要往學陶淵明,搞得飯都吃不上,自悔昔時孟浪,覺前非而今是,其是其非,與陶公恰為反義。
袁宏道居廟堂能干事,能干成事,可是他又煩起來了,不日拙懶神經復發,方才說,“卑官自發與心安”,話才落地,又打起當陶淵明的心思:“仆宦意甚闌,又如作吳令時矣。自思口腹無幾,出身受用亦無幾,安能忙碌事今生乎?”人生吃得幾口飯呢,活得能多久呢,干嗎那么本身累逝世本身,“終不若山居之穩貼也”。山居就穩貼嗎?山居柳浪館,他也煩:“山居久不見異人,思舊游如歲。青山白石,幽花美箭,能供人目,不克不及解人語;雪齒娟眉,能為人語,不克不及解人意。盤桓未久,厭離已生。”
袁宏道開啟文學之性靈學派,還真是名實不兩乖,文人真合一。在官久,想隱居山林,居山久,想出道為官。袁公登第后十九年,三次為官,三次棄官,官心重仍是隱心重?隱多宦少。熟習的處所沒有景致,久活的處所沒有滋味。
他就那么自我折騰,斯人何人?適世之人。